我们有一个荣美家乡在天那边

——学习重症关怀课程心得

· 学习心得

【分享人:SHANYUE】

非常感恩,有幸学习唐宁老师的18次重症关怀培训课程,开启对死亡和生命话题的深入了解。

作为基督徒,以前也知道生命是永存的,肉体死亡后,灵魂以另一种形式存在。通过这次学习,对死后灵魂的归宿有更多思考、认知和感悟。

虽然还没有到2030年,看到日本和台湾的老龄化如此显著,中国进入老龄化也指日可待。近年来,除了因为年老身体衰弱,我们周围年纪不大生重病的人也很多,促使我们关注衰老、重症和死亡。

唐老师的课程里面提到,中国人一生75%的医疗费用,花费在最后的无效治疗上。经济学人发布的《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》,在参与调查的80个国家中,中国大陆位列第71位。2017年国家卫健委设立第一批临终关怀试点,虽然有些晚,但是对重症关怀普及和关注起到推动作用,也是非常感恩的事。

课程中重症关怀的概念讲得很好,重症关怀(临终关怀)也称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,致力于让人有尊严,有盼望,有信心,有体面,喜乐平安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。我们看到,重症关怀意义非凡。

一、列遗愿清单

基督徒都相信上帝是万有的主宰,重症关怀课程基于基督信仰,提醒我们不是生命的主导者。生命不在自己的掌握当中,谁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多久、什么时候是生命的最后一个月。圣经说,其实明天如何,你们还不知道,你们的生命是甚么呢?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,出现少时就不见了(雅各书4:14)。

有很多这样的案例,就是患者该处理的重要事情还没有作完,就没有时间了。比如有人没有来得及告诉家人,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后事。有人想去曾经生活或工作的地方看看,家人因为不理解就没有安排,所以无法成行;有人没有来得及跟家人道谢道爱道歉道别,突然离世;无论是本人还是家人都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。

所以,无论是否重症病人,都可以把那些必须作的事情、即非做不可的事情,列示成一个清单。未必等到生命的最后一两个月去进行,最好留出充足时间早点开始计划安排。就像电影《遗愿清单》那样,按照清单内容逐一完成,以免留下永久的遗憾。

比如四道人生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圣经告诉我们在地上要有智慧地度日。诗篇90篇12节说,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

二、 「好好说再见」

感谢主,今年五月刚好学完重症关怀第13课「陪伴与关怀」,我就有机会见到我的姨妈。听课的时候,就意识到要把「好好说再见」的资料介绍给她。

「好好说再见」资料非常实用,内容文本表达精炼完整。为了让姨妈方便看,我打印出来随身携带。但还是有些担心引起她的误解,我为此祷告预备,为她能够愿意了解,并愿意配合完成相关内容祷告。

因为中国人都不愿意谈及死亡话题,我姨妈虽然年纪大了,身体羸弱,但是她是一个思想开明豁达大度的人。感谢主的恩典,这次见面,让我确实知道她的信仰状况。她已决志信主,蒙恩得救,因此不忌讳谈论相关话题。我和她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过,并且按照她分享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。

「好好说再见」打印出来有16页,主要包括两大项内容:一、病人的权力清单(摘自《癌症护理》(33 页),M.多诺万和 S.皮尔斯);二、「无忧无虑」我的生命规划,此项包括9项内容,1出发前准备、2个人资讯、3我的家还有家人们、4重要医疗记录和决定,5回看我的过往人生,6我的提前准备、7最后的心愿、8人生未来、9我所拥有的资源。

我印象比较深的,「1出发前的准备」里面其中一个多选题:「我对死亡的看法」。我姨妈选择的是「死后上天堂,拥有永生」这个选项,她非常确信信主的人死后将去往天堂。

还有「4重要医疗记录和决定」里面有一个题目:「如果有一天,病情无法控制无力维持生命」,她很自然地选择了:「除了基本护理和安宁治疗,我选择不接受任何维持生命的治疗,让生命自然结束」。

非常感恩,她有这样的认知,完全是圣灵亲自的带领。

遗憾的是,由于「好好说再见」资料里面涉及的题目太多,至少需要三、四个小时时间全心投入。像「回看我的过往人生」这样的题目,需要详细思考才能回答并记录下来。我当时没有考虑到需要这么多时间,也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来专门作这些题目。姨妈精力有限,一次不能集中注意力过长时间,所以我们只作完一部分。后来因为姨妈疲劳,没有精力再进行下去,想尽快结束,我们就匆匆结束。把没有作完的题目留下空白着。

我把这份「好好说再见」完整资料都给她留下,希望她抽时间自己思考可以填写上去。

三、灵性满足 安然见主

重症关怀第11课主题是灵性满足,课程里面讲到灵性满足包括五个方面: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需要、自我形象需要、爱与归属需要、饶恕与接纳的需要、永恒盼望的需要。

课程提到「蔡苏娟(因病眼睛不能见光)没有外在的宗教活动,在暗室中依然有活泼的灵性」,是灵性满足的美好见证。

《暗室之后》是她的自传,很多人被她的神奇经历所深深吸引和激励。她几十年的长期病痛,非常人所能忍受,但她仍坚定持守,不怨不疑,深信主必给她安慰,赐她平安。1953年《暗室之后》出版后,她在一间不透光的暗室里,常常招待大批访客,为主作见证,也挽回了很多绝望的灵魂。

《暗室之后》(续集)最后一章思念天家,记载了一九四九年她与玛丽李曼女士、堂妹玛丽、妹妹露西在宾洲乐园镇上一起生活。当其他三人先后回天家,蔡苏娟说她并不害怕,因为主必定领她走那未走完的路程。她虽然年事已高,又病又弱,且疾病日见增多,她知道她必靠恩主前进。她于1984年8月安息主怀,享年95岁。长达半个世纪只能在暗室中生活的她是灵性满足的典范,是上帝重用的器皿,她就是暗室之光,上帝使用她在暗室中发出的亮光,成为多人的激励和祝福。

课程讲到灵性满足的人临终的时候就像去旅游,没有疑惑,没有恐惧,就像换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去生活。因此就联想到《圣徒永恒的安息》序言提到一个小男孩,即使在他健康时,永恒安息的想法已深入他的心灵。他一直活在对安息的预备之中,显得更像是熟透的果子,只等去得荣耀,而不像这尘世的居民,这男孩不满12岁便离开了人世。在患病期间,他就渴慕读巴克斯特的书,希望在进入永恒前再多读一点关于永恒的事。

没有焦躁,没有遗憾,灵里有满足喜乐,有永恒的盼望。息了地上的劳苦之后,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,随时预备好自己安然回天家,真是无比美好。

四、常常预备 安然见主

基督徒把离世叫安息主怀或去见主面,重症关怀课程里面有一个讨论题目,假如我们的生命在世上还有一个月时间,我们该作什么?

我的回答是尽量清理自己拥有的物品,给家人减轻负担。

因为看到一些案例,有人生活中喜欢囤积物品,自己去世后给家人留下大量的遗物,让家人用好几年时间才处理完。家人非常痛苦,丧亲本来就会感到忧伤难过,面对大量遗物更加无力和伤感,甚至会误以为处理掉亲人遗物就是处理掉亲情,情感方面需要很长时间过渡和疗伤。我们都特别能够理解家人的丧亲之痛,也了解哀伤处理过程需要时间。

为了不给家人留下太多遗物,造成家人的麻烦和累赘,我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清理自己的物品。每周用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作清理工作,及时清除闲置和不常用物品。以便在自己去世后,不给家人出难题。平时注意不要囤积过多物品,生前把所拥有的物品精简到一个最低的量。

物品少不仅好管理,也不会在日常找东西上浪费太多时间。低物欲低消费,简单生活,学习作一个极简主义者,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预备,去见主面。

五、我们有一个荣美家乡在天那边

作为基督徒,内心深深确信的是,相信我们有一个荣美家乡在天那边,虽然不知道主再来的日子到底在什么时候,但是知道主来的日子近了,我们要忍耐等候。非常羡慕哥林多后书四章16节这句经文的状态:「我们不丧胆,外体虽然毁坏,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