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分享人:Joseph】
我是个在国外读书的大学生,特别感恩暑假回国去团契时赶上了关怀课程。虽然身边还没有遇到需要被关怀的病患者,但是有新移民的、不适应新环境的、心里有烦恼的,他们都很需要被关怀。
这次的关怀课程,我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一点以神为中心的关怀态度,虽然我还在逐渐改变成长之中。
如此,对于我以前在关怀中为何会有挫折感就有了深度的认识。以前,当别人不理采我的好心或者拒绝我的关怀时,我就很沮丧(现在也经常会)。但现在我意识到,我沮丧的原因是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太高了。现在我学到了:唯有神是医治者,是主人;我只是仆人,是管道,不是主角。
感恩学完之后就有一次应用的机会。
教会里有一名去年刚从国内来的高中生Max。三个月前他的心理状态看似非常不好,呆在屋子里不愿意出来见人。当时他暂住在我们家里,我好几次邀请他打羽毛球、跑步、踢球(这些都是他说以前喜欢的活动),他都拒绝了。我用微信联系他,他也不回应。我曾试图敲他的门问候他最近怎么样,但他说都挺好的,并没有意愿敞开。
经过这么多善意的努力,我难免感觉有点挫败。但不一会儿想起课程里讲到,唯有神能够改变Max的心,不是我,我心里就放松了。只做我能做的,这么一想,我的心情就平静了。后来我仍然会邀请他玩桌游,他不来的时候我也没那么大的挫败感了,而且我决定以后还会继续邀请他参与合适的活动。
另外一个收获就是要学会聆听。过程中可以适时表达同理,以简述语意来总结对方的想法,但不要以自己的目的去牵引对方,也不要着重于帮助对方解决问题。
以前我比较容易说有目的性的话,比如「你有没有想过做这个?」我也容易忽略或者误解对方想表达的心情和想法,但现在学会用简述语意后就不太容易误解了。
最近有一次我和大学的朋友Pete聊天,谈到Pete的压力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属灵方面的。学过关怀课程的我,现在知道不应该抱有「论断」、「改变」对方和「解决」对方问题的态度,所以我只是试图问了一些开放式问题,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感觉,以及尽量总结理解他所说的意思。虽然我在问问题的时候还是禁不住有一种想要解决他的问题的冲动,而且有些提问还是有点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没有专注于关怀对方。
我在关怀方面还有好多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地方。但我依然很感恩这次关怀课程,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盲区,也知道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。最感恩的是知道了——谁才是真正的关怀的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