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于弥补的遗憾

——对善终的思考

· 学员故事

【分享人:孙姊妹】

中秋假日期间与大学闺蜜相见,聊了近期各自的情况。她哀叹着跟我说心里很不舒服,很心疼长期住院昏迷的婆婆。

一年前她婆婆因为脑出血住进了所在省会城市的医院,人一直在昏迷中,到今年八月份已整整一年,仍然昏迷未醒。期间还因为呼吸系统感染,被迫做了气切。

她说前一阵子婆婆给她托梦,说不想这样活着了,希望能够早一日解脱。住院期间家里兄弟姐妹三人轮流陪护,每个人也都累得够呛,但治疗没有看到任何的改善。

按照当地的规定,这样的病人只能住两周,每过两周,就需要出院到另一家医院治疗,每一次都把老人和儿女折腾的够呛。但几个儿女仍然一致认为要这样让她活着,坚持到最后一刻……作为儿媳妇,她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什么,只能看着老人受罪,心里实在是不忍。

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婆婆。

婆婆的晚年可以说是幸福的,虽然九十岁高龄,但她生活高度自立,可以照顾自己的日常。身无大恙,儿孙绕膝,家人和睦,生活无忧无虑,并且每日可以见到很多的老乡,一起谈说她熟悉的人事。直到离世前两个月,这种状态戛然而止。

因为突发肺部感染,她被送进医院,住进了重症监护室。完全陌生的环境中,她极其不适应。一个原因是她不会讲普通话,不能很好地和医护人员交流,及配合医生的治疗,又因为不配合,她手被固定在床的栏杆上,防止拔掉各种管子;此外身边没有熟悉的人,白日黑夜就在床上熬着,那种孤独和艰难真无法形容。

最初她是自己走进医院的,到后来卧床不起;最初说话还蛮有力气,到后来啥也不说只是昏睡。眼见着越来越弱,她无数次表示想要离开医院回家静养,但几位儿子没能达成一致。有两人赞同接老人家回家,让她在儿女的陪伴中,走过余下的时间。长兄则认为这样就等于放弃了治疗,感觉不太忍心……

在这个大家庭中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是家中多年的传统,就这样大家听从了大哥的建议,让婆婆继续住院治疗。离世前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那个心爱的家,那个她熟悉的、给她带来过许多快乐的地方。这也成了我们最大的遗憾。

又想起我参与关怀的几位重症患者,有遗憾也有感恩。2

019年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燕京参加一个义工培训,当时有一位已参与重症关怀的姐妹向我推荐了关怀的岗前培训,也就是《信望爱生命关怀》的培训课程,在参加了培训之后,我有机会开始接触重症病人。

第一位患者是肠癌骨转移,当时因为对疼痛的处置缺乏正确的了解,在离世前夕,有时疼得睡不着觉他也悄悄忍着,直到探访者获知这一情况才帮助他纠正过来。他离世之前与儿子的关系也没有能够修复。他告别这个世界时,只有体弱多病的老伴在身边。

老人家在离世前没有与儿子和解,没能打开这个心结,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。虽然他口头上说已经不再挂念此事了,但以人之常情看,他应该没有彻底地放下。作为关怀者,我们未能更多去了解老人家心里真实的想法、并未能竭力帮忙解决,也是一个遗憾。

第二位患者,我在最初探访的时候,因为知道他时日不多,就没有耐心时机,而好几次急于暗示他给家人道歉,没有能够好好听他讲自己生命的故事,也成了我关怀历程的一个遗憾。

但他也是我接触过的重症患者中令我无比感恩、受激励的一位,因为他真正得到了善终。

他生病前与妻子离婚了,但很感恩的是,在他患病之后,这个家庭重归旧好,夫妻复合,并且在离世前的一段时间,患者可以在家养病,在妻子和女儿的陪伴下安息。在离世的前几天,我们有机会促成家人进行四道人生(道歉道谢道爱道别),患者为过去给家人带来的伤害,向妻子女儿进行道歉,也为她们对他的照顾表示感谢。真正达到了生死两相安!

很多人受传统影响,对待父母孝心可嘉,这是好的,但又因着教条化的「孝」,间接地造成了许多老人不能按自己的心愿「善终」,实在遗憾!但愿儿女在双亲尚健在时,就能够来学习、深思及更新——老人所真正需要的善终是什么。

我在信望爱所学习到的善终理念,以及我所听到、亲身经历到的一些临终病人案例,我认为对大多数末期的病人来说,善终并非遥不可及。就是自己的某种遗愿能被满足,能与至亲的人恢复关系(如果曾经有伤害、裂痕、误会)能在自己所熟悉所爱的环境和亲人中间安然离去。